首页 >> 信宜毛柃

中国养猪这块到底该怎么走0南岭杜鹃【新闻】

文章来源:传奇农业网  |  2022-08-19

中国养猪这块到底该怎么走?

5月18-20日,在青岛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猪e网记者采访了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就我国种猪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规避养猪业猪价大起大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况记录,让我们一同走进现场。

图为:猪e网记者李晓楠(右)采访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左)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我是猪e网记者李晓楠,那我们现在所在的展台位置是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展位上,在我身边的这位武汉天种的董事长王振华,王总,您好!

王总:您好!

记者: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咱们猪e网的采访,因为您在养猪业这个畜牧行业内已经待得时间很长,虽然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说实话,我们的水平依然还是比较落后的,相对国外来说,那针对母猪的繁育及繁殖量这一块,您能不能针对这一块详细跟我们谈一下。

王总:其实,我们国家对于养猪的水平,特别是母猪的生产效率是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本土化,自主创新的这种能力不够,这么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每头母猪的年出栏数是16头,85、86年,但是经过30年以后,像12年、13年只有14头,倒退了2头,要说近30年我们规模化的程度、饲料水平、管理水平、各方面技术水平都是提高的,但为什么母猪每年出栏数降低了2头?主要是一个什么问题,我们这30年来只是大批的从国外引种,86年我们引种只有1500头左右,85、86年只有1000多头不到2000头,但13年我们接近3万头,但是这些猪有一个问题,这些猪在国外,在西欧、在美国它们的生产效率在本土比较高,到了中国后,它主要是适应性不行,它们有一个长时间的本土选育的过程。我们国家,怎么说呢这么多年,只要那个地方它的生产性能比价好就拼命去引,不注重本土化选育以后,这些猪还可以的,在国外有很好的表现,在国内因为环境、气候、土壤改变了,它就不适应,你要它适应,就需要一代一代本土的选育。我们在上个月在西欧的荷兰去看了下,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户,养猪的农户,其中有一个农户,开始他的祖辈用的本土的topigs的种猪,topigs是荷兰本土的种猪企业,但是后来中途他们发现丹麦的猪的体型好一点,他花了1000多公里去引丹麦的种猪,后来养了5年后发现不好养,适应性不行,他反过来还是用topigs的种猪,在西欧那边只相差1000公里,觉得引进的种猪不好养,还是用本土化的topigs种猪,我们中国相差了1万多公里,更要注重本土化,引进的种猪要注重选育。要注意选育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所以我们天种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也是大批从国外引种,但后来90年代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一代一代的选育,选育了20多代,这个猪既有欧美种猪的性能,又有中国的适应性、抗病性。我们就是要培育中国本土化种猪的第一品牌。

记者:咱们天种对外宣称的口号一直是本土化的驯养。

王总:对,我们说的这个意思是我们闭关自守是错误的,全盘的西化也是错误的,特别是种猪一定要本土化,要把它培养成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包括鸡、牛、羊都是一样, 完全崇洋媚外,自己不选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完全靠引进别国的种猪,别国的种,要想把这个产品做强做大是不可能的,要把世界上优秀的种与国内的资源结合起来,培养我们自己的种猪,适应我们中国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种猪,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大,才能创新,就是这个问题。

记者:天种一直以来针对种猪的驯养这块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我们可以从国外引,但我们在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国内本土化的驯养。

王总:对,选育,少量的选择一些公猪,缺什么引什么,少量的引进,逐步的提高,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记者:通过这两天的采访,别的企业对这块也慢慢的有这块的意识了,他们现在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软件,打比方说瘦肉率不高或背镖太厚,他们这块等到去改良的时候就规避这样的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些选育,把杂交等到下一代更好一些更优化一点,咱们场子有这样的设备以及这样的一些软件来统计这方面的东西吗?

王总:生产性能这一方面的选育,中国的选育技术跟国际基本上相差不是很大,有些方面如抗病育种可能还走在前列,我们公司抗病育种也是走在前列,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数据库,要联合育种的数据库要大,我们要协作,我们整个产业链上是一种折痕的关系,我们应该向西欧的大麦黄瓜学习,向荷兰的维扬食品学习,我们整个产业链是一种折痕的关系,甚至是一种忽悠的关系,带来我们整个养猪产业的30年发展速度还是不快,浪费了时间。其实我们养猪人是比较辛苦的一个群体,上游的卖饲料、卖疫苗的、卖药品的、卖种猪的企业,要赚他们的钱,甚至有些企业还忽悠他们,终端的屠宰企业、肉制品企业,你要什么价就给什么价,有时候连人带猪一起宰。整个养商品猪这一块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应该像丹麦的黄瓜一样,把这个产业链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养商品猪的人参股终端肉制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技术,统一的饲料生产安全放心的肉质品和猪肉产品,来使我们的消费树立信心,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我们现在产业链是一种折痕的关系,一种买卖的关系。我们天种公司现在也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我们成立了黄陂天然合作社,我们也是向这个方面走,让养殖户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另外在终端肉制品在终端这一块我们也是开始搞,让养猪人参股终端,作为肉制品深加工的股东,最后这些肉制品深加工的食品原料都来源自于合作社的社员,按照这种模式来一步步往前走,中国确实缺少这样伟大的企业带领我们养猪人一起,让这个产业链健康的发展,猪价大起大落对我们养猪并不利。

记者:谈到这个问题,那您针对猪价的大起大落,您想对咱们种猪企业,以及规模相对小的养猪户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怎样规避这个问题?

王总:规避这个问题,这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首先我们比较中小的养猪户要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他们要统一采购降低成本,统一销售提高收入,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统一的产品,生产统一品牌的放心的肉制品和猪肉产品,最好我们养猪人直接组织起来进入肉质品的终端,这样你就不用怕猪价的大起大落。你要控制原料,原料是全球化的,终端是消费的问题,你生产一种安全、放心、高效、可口的那些肉制品,让消费者放心的肉制品,因为你是按合作社的方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自觉的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因为国家对食品安全这一块越来越重视,咱们养猪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建立自己的食品厂,肯定养猪人会自觉的遵守食品安全,主动的遵守食品安全,这样你的产品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你的价格甚至可能会高一些,促进消费,增加它的竞争力,这样的话,我们养猪人不会受到有些屠宰场他们的那一种就是宰,被他们宰,我们自己销售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当然这一块需要国家的支持,鼓励我们这些养猪户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当然我中小户可能不能建立屠宰场,不能建立肉制品深加工,但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像丹麦的皇冠,荷兰的维扬啊,他们就是这种体制,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呢,这可能是我们中国养猪产业健康发展,防范猪价大起大落的必然之路,我们希望中国很多这些国家的大的搞全产业链的企业能带领养殖户不断的向前发展,大家形成共赢的一种体制,不要只看眼前我怎么赚一大把,因为你把上游产业链的利润透支光了,没有人养猪,可能下半年或明年猪价又涨的很高,你又没有出栏,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养猪千家万户还是要形成农场制,生态养殖,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养殖的规模还是要适当,不要太大,太大环境的问题、疫病的问题,应该种养结合,中国还是离不开那一种农场,像西欧那种适度规模的养殖它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中国的养猪这块到底怎么搞?包括整个产业链到底怎么搞?我们养猪协会也好,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也好应该深入研究制定一些政策进行扶持引导,保证我们养猪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避免这种大起大落,对我们行业不利。

记者:那咱们既然提到这,您能不能简单跟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天种目前主要饲养的是那些品种的什么猪呢?以及咱们目前的销售区域目前主要是那?

王总:我们想打造中国本土化瘦型种猪的第一品牌,我们现在推行的是三品四系,三品是3个品种:杜洛克终端父本,大约克母本,大约克父本。长白是第一父本,大约克这一块主要是生产母本,目前它的主要性能是经产母猪产仔数高,13头以上,大约克的父本偏向于父系这一块的,大约克这一块它既具有欧洲的高的产仔性能,也有中国的很强的适应性、抗病性,因为它是在我们老的带回的母本的基础上,通过改良以后,引进一些父本进行直系杂交后把它改进的,包括引进这些新法系、新丹系的父本来配我们老的母本,进行几系杂交改良,花了10多年的时间,选育出来一个新的母本品种,它有欧美的高的产仔数,又有中国的很强的适应性,我们没有用法系的母本、丹系的母本做杂交,而是用我们原来老的母本做母本,用新法系、新丹系的父本做公猪,来直性杂交,既提高它的产仔数,又保留它原来的抗病性、适应性,这是我们天种牌的大约克母本,它的产仔数很高。长白的话主要也是产仔数很高,但偏父本一点,生产长大二元。再用杜洛克,杜洛克是父本,我们杜洛克是非常好的,我们杜洛克连续13年获得农业部国家种猪测定中心评比第一名,它主要是膘薄快长,肉质好,体型好,屠宰率很高,它是一种父本。这样的杜长大,产仔数很高、肉质很好,屠宰率很高、系水率很高,膘薄、料肉比很低,饲料报酬很高,商品猪是一种是把不同性能分配到不同的品种中去,最后通过杂交形成性价比非常高的杜长大商品猪,我们的目标是让断奶猪达到30头,育成出栏达到25头以上,全国的客户能育成出栏达到25头以上。现在我们也看西欧的一些商品猪场确实能达到,断奶猪30头,出栏25头,这是在它本国,但它拿到中国来达不到,死亡率太高,适应性不行,抗病性、受胎率不高,我们20年以来一直在克服它的适应性,提高受胎率,提高它的适应性,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环境,同时又让它的生产性能够跟欧洲的性能保持一样,我们一直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培育中国本土化的第一种猪品牌,我们是这个目地,最后让中国的母猪的生产量从5000万头降至2500万头,降低中国的能源、资源它的这种节约,降低我们的增重成本,包括环保的压力,同时生产安全、高效、优质、放心的猪肉产品,促进我们整个养猪产业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

记者:那我们这样的话,2014年武汉天种有哪些的新动态呢,和我们谈一下。

王总:我们14年主要的想法是想在全国培养200个这样的示范户,将来他们杜长大商品猪每年母猪的水平达到25头以上出栏,将他们增重的成本降到5块以下,跟国际接轨,但这一块可能需要我们的设备、饲料、疫苗,包括其他的有些管理,有些供应商来共同努力,我们想整合这些资源,我们主要是走这一块,包括终端的屠宰,一起来实现这个目标,来

为我们的商品猪场服务。

记者:那咱们这些试点有区域限制吗?

王总:基本上没有,只要是在国内,有养猪的地方,我们也是全国性种猪销售的公司。

记者:行,非常感谢王总对咱们猪e网的支持,刚才也跟咱们重点介绍了武汉天种种猪在国内所具备的优势,天种种猪更侧重的是外来种猪本土化驯养的问题,以及种猪在国内的适应性,非常感谢王总接受猪e网的采访,谢谢。

乌鲁木齐深静脉血栓医院

南昌皮罗热医院

西宁腋臭医院

武汉牛皮癣医院

石家庄头皮毛囊炎医院